close

MDS-封面.tif


 

       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種惡性造血疾病,使骨髓產生發育不良且無功能的血液細胞,導致正常的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減少;此外,MDS可能會轉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一旦發展為AML,在治療上面則相當棘手。MDS致病機轉目前尚未釐清,相關病因可為原發性或繼發性 (例如:曾經使用過化療藥物)。


 

MDS分類

       依WHO法美英共識 (French-American-British, FAB) 兩種系統做分類,但大致上類似,兩者皆以骨髓芽細胞 (myeloblast) 所佔比例多寡來作為MDS進程的主要依據。兩者最大差異為FAB系統界定骨髓芽細胞小於30%為MDS、大於30%為AML;WHO系統界定骨髓芽細胞≧20%為AML。

MDS-WHO.tif
MDS-FAB.tif
圖一、MDS分類法 (註:WHO-上圖、FAB-下圖)

 


 

流行病學

       根據2013年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統計MDS流行病學,在美國每年每十萬人約有4.8人;但當大於70歲,MDS發生率每年每十萬人高達30-60人,老年人相較於青壯年增加了12.5倍。在台灣100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MDS每十萬人約有225人 (男性143人,女性82人),相較於美國MDS發生比率台灣是更高的!另外,MDS可能因併發症、感染、出血等原因死亡,且死亡比率與MDS病程進展時間成正比

MDS death factor.jpg
圖二、MDS死亡原因及比率


 

臨床症狀及診斷方式

       MDS病人在臨床上沒有明顯特徵,通常是在抽血時發現血球數異常 (如:貧血、中性白血球及血小板減少),同時伴隨著疲倦、臉色蒼白、常出現紫斑或瘀青以及容易發生感染等現象。此外,也可能發生自體免疫異常相關疾病 (如:風溼性心臟病、類風溼性關節炎) 或地中海型貧血等,但發生的比例是不高的。血球異常數量如下面表格:


MDS blood count abnormal.tif
圖三、MDS血球異常數目

 

組織病理結果


MDS histopathology.tif
圖四、MDS組織病理圖

 

基因檢測

近幾年,與MDS相關的突變基因逐漸被發掘,如下圖分類:

MDS mutated gene category.tif
圖五、MDS突變基因分類

 

更進一步列出突變基因及突變頻率如下面列表:


MDS mutated gene list.tif
圖六、MDS突變基因頻率


 

預後

       MDS預後是用國際預後評分系統 (International Prognosis Scoring System, IPSS) 分數來評估,評估項目有:一、骨髓芽細胞百分比;二、染色體;三、血球減少。依這三項嚴重程度分別給分,加總後即得IPSS分數,分數越高預後則越差IPSS評估表 (上面表格) 及存活率 (下面表格) 如下:


MDS-IPSS評分.tif
圖六、MDS之IPSS評估表及存活率

 

在2012年修訂版的IPSS,再更細分分數類別,評估MDS存活率以及進展到AML所需的時間如下表:


MDS-2012-IPSS.tif
圖七、修訂版IPSS及存活率


 

治療

針對不同類別所屬的突變基因以及可應用之藥物如下圖:


MDS-gene mutaion and result.tif
圖八、MDS突變基因分類及應用藥物
(註:
藍色方塊→突變基因及影響結果;咖啡色方塊→治療用藥)

細胞激素異常

  • TBR1激酶抑制劑:SD-208、Galunisertib → 抑制TGF-β 傳遞訊息至SMAD2/SMAD3訊息路徑,減少MDS發生訊息。
  • Activin拮抗劑:Sotatercept、Luspatercept → 抑制SMAD2/SMAD3訊息路徑,減少MDS發生訊息。
  • NF-κB拮抗劑: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 抑制TNF-α及IFN-γ結合至B7H1受體,使MDS細胞進行凋亡。

 

mRNA剪接異常

  • ATR激酶抑制劑:VE-821 → 減少端粒酶受損後,SRSF2突變機率。

 

免疫系統失調

  • 免疫抑制劑:Cuclosporine、Anti-thymocyte、Globulin → 抑制自體免疫受損。
  • 免疫調節劑:Thalidomide、Lenalidomide → 調節免疫系統,減緩病程往後發展。
  • PD-1抑制劑:Nivolumab、Pembrolizumab → 抑制因免疫監控及抗腫瘤反應下降後,發展成MDS。
  • Anti-CTLA-4抑制劑:Ipilimumab → 抑制因免疫監控及抗腫瘤反應下降後,發展成MDS。

 

表觀遺傳調節異常

  • 降低甲基化藥物:Azacitidine、Decitabine → 抑制DNMT3A及DNMT3B突變後,所導致的過度甲基化作用。
  • BET抑制劑:I-BET151、I-BET762、JQ1、CPI-0610 → 抑制BET突變後過度轉錄作用。
  • IDH1/2抑制劑:AG-120、AG-221 → 避免因IDH1/2突變而無法生成NAPDH,影響細胞代謝、氧化還原等相關生理作用。

 

 

 

                                                                                                                                            Golden叔叔

 

Reference:

1.Amer Zeidan et.al, Expert Opinion on Emerging Drugs,  Emerging biological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2016,   21(3):283-300
2.Mohammad Faizan Zahid et.al, European Journal of Haematology, Insight into the molecular pathophysiology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targets for novel therapy., 2016, 97 (313–320)
3.Kim-Hien T. Dao, Med Clin N Am,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Updates and Nuances, 2017, 333–350
4.Daniel A. Arber and Robert P. Hasserjian,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 Reclassifying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what’s where in the new WHO and why, 2015,  2015:294-8
5.Valentina Nardi and Robert P. Hasserjian, Surgical Pathology, Genetic Testing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2016, 143–163
6.骨髓增生不良徵候群, 林口長庚醫院藥劑部藥師 賴美雲、鄭吉元、陳琦華,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31 No.2


 

【其他白血病相關文章】

  1. 認識白血病 (Leukemia)--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2. 認識白血病 (Leukemia)-- 急性淋巴球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
  3. 認識白血病 (Leukemia)--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loid leukemia, CML)
  4. 認識白血病 (Leukemia)-- 骨髓增生性腫瘤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基因叔叔 的頭像
    基因叔叔

    基因叔叔:科普、期刊導讀(Uncle Gene)

    基因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