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封面.tif


       一個人的胖與瘦,除了與自身基因有關之外,最常被問得問題莫過於「你是不是消化太好啊?」「你是不是腸胃不好啊?都沒吸收…」等等,但是你/妳有沒有想過,食物的消化真的單純靠腸胃蠕動,就可以完整消化嗎?其實,在我們的腸胃道裡面,住著一群肉眼無法看見得腸道菌。

       從我們一離開母體接觸到外界,就開始培養屬於自己的腸道菌,其中有99%就坐落於腸道之中。人類腸道提供微生物居住與營養,而腸道菌則將無法消化的醣類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合成維他命、幫助消化、轉換膽鹽、提供尿素酶活性平衡體內的氮,以及代謝藥物,這樣一個互利共生的狀態會陪伴我們一生。根據已發表的期刊文獻估計,腸道菌數量是人體總細胞數 (60兆) 的10倍、人體基因數 (兩萬多個) 的150倍。

       腸道除了是消化器官之外,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因為腸道中同時充滿了各種外來及內生的毒素;此外,當腸道發炎時,腸道菌可能會穿過腸道而進入血液,同時,身體會啟動免疫防禦機制,避免毒物及細菌入侵,引起感冒、感染。然而,腸道還有人體「第二個大腦」之稱,腸道內層分佈許多神經,匯集訊息致中樞神經,再透過「腦腸軸線 (gut-brain axis)」與大腦相互影響。腦腸軸線也是近年很夯的研究範疇,已知腸躁症、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疾病,都與腦腸軸線有相關

       腸道的菌叢有千百種,為因應腸道環境的變化,腸道菌需要隨之改變,但得保持動態平衡以確保腸道菌的恆定,一旦動態平衡受破壞,則會引發疾病產生,因此腸道菌群攸關身體健康與否

 

以下為幾個研究實例,說明腸道菌對健康的影響:

1. 利用無菌鼠 (Germ free mice) 研究腸道菌的角色

Gut-germ free.tif

圖一、正常鼠與無菌鼠差異

無菌鼠的腸道並不健康,有盲腸腫大、腸表面積減少、微絨毛變薄、腸道淋巴細胞減少的情況。

 

2. 免疫過敏

       無菌鼠一出生就得生長於無菌箱中,因免疫系統不健全,所以出了無菌箱就可能因感染而死亡。另外,有研究顯示,無菌鼠或以抗生素打亂腸道菌的老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濃度明顯高於正常小鼠,使全身呈現發炎過敏現象;如果給予無菌鼠特定腸道菌,則有助於減輕發炎與過敏現象

 

3. 能量代謝

       飲食方面,吃得比正常小鼠多,但體脂肪反而比正常小鼠低!大腸中的腸道菌可回收小腸未完全消化吸收的營養,這是哺乳動物為在自然界中生存而演化出來的共生機制。無菌鼠體內因無腸道菌,大量的脂肪、蛋白質未經消化分解而進入大腸內,大腸中嗜吃脂肪的革蘭氏陰性菌就會大量增加產生許多脂多醣 (Lipopolysaccharide) 進入血液,進而引發慢性發炎長期下來會導致肥胖、糖尿病等各種代謝症候群

       反之,如果大量攝取高纖食物,這些不易消化的纖維素進入腸道,不僅會吸附排除腸道中的毒素,還能使分解纖維的好菌增生,產生大量的短鏈脂肪酸,使腸道保持弱酸性,抑制壞菌生長,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被腸道細胞吸收作為能量,並且增強免疫等生理功能。

 

4. 神經心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謝曼(Philips Sherman)發表在2011年《腸道》(Gut)的研究,甚至指出腸道菌與記憶有關。當老鼠被病菌感染,再施予精神壓力時,腸道菌一時大亂,記憶測試的分數也大幅衰退,但是如果同時給予適當的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的均衡時,即使施加再大的壓力,記憶測試得分也完全不受影響。

 

腸道菌從哪裡來呢?

胎兒在子宮裡面是屬於無菌狀態,經由產道生出來時,母親產道中的細菌就會進入胎兒體內。而出生後,嬰兒所接觸道的人、奶、衣服,甚至空氣都會帶不同菌給嬰兒。

 

腸道菌哪些是好菌?哪些是壞菌呢?

好菌:雙叉乳酸桿菌、嗜酸乳酸桿菌、乳酸鏈球菌等

壞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梭菌等

 

你知道嗎?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嬰兒腸道菌叢是不一樣的!

       自然分娩的嬰兒,母親的腸道菌、產道菌以及哺乳方式,會影響嬰兒早期腸道菌相。而剖腹產嬰兒腸道中,雙叉感菌屬 (Bifidobacteria,俗稱比菲德氏菌) 與脆弱擬桿菌等厭氧菌特別少,反而是困難腸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及大腸桿菌等壞菌特別多,而這樣的菌相會影響腸道免疫的發展!所以剖腹產嬰兒通常得花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恢復到與自然分娩嬰兒類似的菌相。

 

再跟你/妳偷說個小秘密,喝母奶與配方奶的嬰兒,腸道菌相也不同呦!

       喝母乳的嬰兒腸道菌會以雙叉感菌為優勢菌,而喝配方奶的嬰兒腸道菌種類就很多,梭桿菌、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壞菌的數量都不少!其中最該注意的是,感染困難腸梭菌的機率遠比喝母乳的嬰兒高出許多

註:

困難梭狀桿菌,是種厭氧性革蘭氏陽性桿菌,其毒素會附著在腸道表皮細胞表面,接著被帶入細胞、催化醣化後細胞內蛋白質,造成細胞骨架瓦解及細胞死亡。困難梭狀桿菌感染常發生在年紀大、住院病人,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者;困難梭狀桿菌也是抗生素治療後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其會造成腸道上皮組織發炎,伴有發炎細胞浸潤。臨床病徵可從輕微腹瀉、偽陽性腸炎、毒性巨腸症,到腸穿孔、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因感染困難梭狀桿菌之死亡率高達25~30%,且復發機率隨之增高

 

       看到這,是不是頓時發覺看似沒什麼腸道菌,原來掌控著我們的健康!所以平時我們就該做好腸道保健,最直接的是飲食與運動,飲食如多喝水、補充益生菌、多吃蔬果、細嚼慢嚥;運動則是每週運動3~4次,每次30分鐘以上。除此之外,定時做健康檢查也是很重要的!

 

 

 

 

Golden叔叔

 

Reference

  1. 科學人雜誌 -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3157
  2. 腸道菌與健康 - https://www.vghtc.gov.tw/GipOpenWeb/wSite/public/Attachment/IMD/20160420-CR.pdf
  3. 乳酸菌、寡糖、乳酸鈣和健康 - http://nutri1.tmu.edu.tw/doc/chao/05.pdf
  4. 困難梭菌感染之感染管制措施 – 感控雜誌 2017;27:23-28
arrow
arrow

    基因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