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C screening 2015-封面.tif

 

       每年,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 NCCN®)皆會更新各癌症的篩檢指引,為什麼要更新呢?隨著時間過去,新穎、敏感度高、篩檢快速的技術,會逐漸取代舊有的;此外,以前針對檢體定義範圍較廣,現今則將檢體細分為不同類型,各類型的治療方式略不同。同時,為因應能夠細分不同類型的癌細胞,需要經由細胞病理專家確認判定。

本文會針對2015年及2017年大腸直腸癌篩檢指引做個比較。

一般性風險

CRC screening 2015-1.tif

圖一、一般性風險
 

差異 (黃底紅字處):

2015年檢查方式

糞便潛血檢查,是以高敏愈創木脂或免疫化學測試為主。

2017年檢查方式

糞便潛血檢查,增加了DNA檢測;新增電腦斷層掃描結腸鏡檢查。

 

增加性風險

CRC screening 2015-2.tif

圖二、增加性風險
 

差異 (黃底紫字處):

2015年,大腸息肉無特地區分型態,統稱息肉

2017年,將大腸息肉依型態不同,分為腺瘤、無蒂鋸齒狀息肉、增生性息肉等。

 

腸道炎症之風險

CRC screening 2015-3.tif

圖三、腸道炎症之風險
 

差異

2015年篩檢指引中,沒有列出腸道炎症後續追蹤。

2017年,依照不同類型的腸道炎症,經切片檢查及診斷後,區分其息肉風險高低,並訂定建議的追蹤時間

 

有家族史者建議定期篩檢時間
 

CRC screening 2015-4.tif

圖四、家族史標主及建議篩檢時間
 

差異

2015家族史標準訂定

一等親且小於60歲,從40歲起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大於60歲,這從50歲開始。二等親,從40歲起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2017 家族史標準訂定

不管年齡,只要為一等親皆從40歲開始做大腸鏡檢查。而小於50歲且為二等親者,則從50歲開始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主要調降年齡界限,推測可能大腸癌發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因此連帶建議篩檢年齡也下調

 

       除此之外,在2017大腸癌篩檢指引中,有一項新興且受重視的新增篩檢項目─糞便DNA篩檢 (Stool DNA)

       大腸腫瘤一般發生在結直腸的上皮組織中,腫瘤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先向腸腔內生長,在此過程中會不斷有腫瘤細胞脫落,並隨著腸腔內的糞便排出體外,因此糞便中會有許多的大腸癌細胞。透過現代高端的分子診斷技術,分析糞便大腸癌細胞中的腫瘤相關突變基因,達到腫瘤檢測或預防的目的主流的糞便潛血 (FOBT/FIT) 來說,其優點為非侵入性且花費低廉,但缺點為飲食的限制 (需限制紅肉、含動物血或含鐵等其它食物,避免偽陽性產生)、偽陽性 (飲食或其它出血性腸胃道疾病) 以及無法在早期偵測出癌變

       多基因糞便去氧核醣核酸檢查 (Multitarget stool DNA, mtsDNA) 指分離出糞便中的DNA並測試是否有一些致癌過程才有的變化存在此檢測方法不受飲食影響之外,敏感性也較糞便潛血高;此外,根據先前文章《糞物利用-利用糞便DNA偵測大腸直腸癌病患有無基因突變已知在CRC早期腫瘤診斷上,以糞便DNA作為基因檢測的檢體來源,或許相較於血液更能夠快速檢測出有無突變基因存在

 

 

 

 

 

Golden叔叔

其他相關參考文章

  1. 糞物力用-利用糞便DNA偵測大腸直腸癌病患有無基因突變
  2. 期刊導讀:糞便DNA v.s. 糞便免疫化學測試
  3. 糞便DNA對大腸直腸癌之可行性
  4. 大腸直腸癌隻糞便基因篩檢簡介

 

 

 

Reference

  1. 2015 NCCN Guidelines: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2. 2017 NCCN Guidelines: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rrow
arrow

    基因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