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jpg

  在前一篇文章中有提到,腎臟的基本功能及構造,也介紹了常見的腎臟疾病,接下來在本篇文章中將來介紹腎臟疾病的檢測及預防。

首先先來看看哪些是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1]

1糖尿病患者

   當血糖過高時,會導致血管病變,甚至影響腎臟血流量及腎功能。

2高血壓患者

   當血壓過高時,會影響腎臟代謝廢物及腎臟調解血液滲透壓的功能。

3痛風患者

   當血液尿酸過高時,尿酸會沉積在腎臟組織進而破壞腎臟功能。

4老年人

   當年齡增長時(超過65),身體器官逐漸退化,當然也包含腎臟。

5藥物濫用者

   當長期藥物濫用,會增加腎臟代謝負擔,嚴重時更導致腎衰竭。

6有家族性腎臟病史者

   當家族中有腎臟疾病史者,相對於一般人得到腎臟病的機率較高。

此外,腎臟危險信號包含[2]

1胃口不好。病人會出現多種消化道癥狀,如不思飲食、腹脹等。

2噁心嘔吐。當腎功能衰竭時,血中尿素氮增高,腸道中的細菌會將尿素分解為氨,進而刺激胃腸道黏膜,引起噁心、嘔吐。

3小便有泡沫。尿有泡沫的原因有很多,腎病也是其中一種。如果蛋白質從腎臟漏到了尿裡,尿就會起許多泡沫。

4容易疲倦。當腎功能不好時,許多廢物難以從尿中排泄至體外,因而出現精神不振、疲勞、乏力等沒勁兒的感覺。

5排尿量不正常。健康成人每天排尿次數大約為4-6次,尿量約800-2000毫升,如果排尿次數和尿量過多或過少,就需要多加注意。

6尿蛋白和尿潛血。尿中有蛋白或者潛血,是腎臟有問題的重要指標,尿液常規檢查就可以檢查是否有尿蛋白或尿潛血。

不管是高風險族群還是有腎臟危險信號者,平常都需要定期做腎臟功能檢查,而目前常見的腎臟檢測方式包含[3]

1尿液常規檢查[3]:採取中段尿,略掉開始排尿的初段與尾段,並送檢驗尿中成分。女性病患應避開生理期做檢查。尿液檢體應該在收集後半小時內完成檢查。

尿液常用於評估的四項指標:

(1)蛋白質:正常成人尿液每天約排出100150mg/dl的蛋白,假若超過平均值,代表可能腎臟已有問題,應至腎臟科門診持續追蹤。

(2)糖分:若檢測結果為陽性,代表腎小管機能可能異常,無法吸收尿中糖分(或者是糖尿病)

 

(3)紅血球:若尿中驗出紅血球(血尿),代表可能尿道感染、結石、腫瘤、或者腎臟發炎等,需要做進一步的追蹤。

(4)白血球:若尿中含有白血球,代表可能是尿路感染,假若同時有高燒、畏寒或劇烈腰痛時,則可能是急性腎盂腎炎。

2抽血[3]:抽血主要檢測兩項血液腎功能指標—尿素氮(BUN)與肌酸酐(Creatinine)。

(1)尿素氮:蛋白質經由代謝而產生的產物,在肝臟產生後經由血液循環至腎臟由尿液排出體外,血液中的尿素氮濃度,會隨飲食中的蛋白質和營養物狀況而有所變化,生理正常值約為1020mg/dl

(2)肌酸酐:身體肌肉活動所製造的代謝產物。一樣透過血液循環送至腎臟,在由尿液排出體外,因此血液中肌酸酐的濃度過高,代表腎功能愈低。生理正常值上限男性為1.4mg/dl,女性為1.3mg/dl

3檢測腎小球過濾率(GFR)[3]:腎小球過濾率(GFR)是單位時間內從腎小球過濾某物質的血漿容量(毫升/分鐘,ml/min/1.73㎡),正常每分鐘濾過的血漿容量大約為一百二十毫升,亦即正常的腎小球過濾率為120ml/min/1.73[4]。人體過了四十歲後,因為器官開始退化,腎小球過濾率逐年會下降1ml/min/1.73㎡,在臨床上是以多以血液肌酸酐從腎小球過濾後,經由尿液排出的含量來代表腎小球過濾率,同時評估病人的年齡和血液肌酸酐,來推算腎小球過濾率,計算公式如下:

GFR=(140-年齡)×體重(公斤)/72×肌酸酐(mg/dl,抽血可得知),所得到的數字就是男性的腎功能。如果是女性,必須把結果再乘以0.85[3]

在醫學上慢性腎臟疾病的嚴重度就是依據腎小球過濾率來分類,分成五個階段,其分類再前一篇文章有提到。

圖片2.jpg

4放射線檢查[3]:透過X光片,能粗略看出腎臟的大小、形狀、相對位置及是否有結石存在。

5靜脈注射腎盂攝影術(IVP[3]:從靜脈注射顯影劑,經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能夠顯現腎盂、輸尿管、膀胱構造及尿路的通暢性,另外也能評估腎乳頭壞死、尿路逆流和慢性腎盂腎炎情形。

圖片4.jpg

6電腦斷層攝影(CT[3]:能清楚區別臟器與血管,對腎腫瘤和腎囊腫的診斷較有幫助。

圖片5.jpg

7腎臟超音波[3]:能觀察腎臟大小、形狀、腎實質變化及是否有腎水腫、慢性腎炎、腫瘤等,是目前最安全簡便的工具,但無法看清楚輸尿管,所以無法取代X光片檢查。

圖片3.jpg

8腎臟切片[3]:又稱腎穿刺,透過超音波導向定為取得腎組織,做病理分析,確定診斷、評估腎臟損壞程度和預後,及治療評估,是許多慢性腎臟病早期診斷的重要診斷方法。

圖片6.jpg

9基因檢測[5]:多囊性腎臟病是一種遺傳疾病,是因為基因的缺陷所導致,目前知道的為第16對染色體(PKD1)與第4對染色體(PKD2)基因變異造成。因此可以透過基因檢測,評估罹病的風險以及做預防的工作。

  從本文章可以得知,腎臟病不是一蹴可及的,需要漫長的時間累積,但又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以及遺傳特性不同,所以風險程度也不同,而其中最重要的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因此不管高風險族群還是有腎臟危險信號者,都更應該定期追蹤並檢查,才能有效治療甚至達到預防。

 

參考資料:

1. 台灣腎臟醫學會http://www.ckd-tsn.org.tw/index.php

2. https://www.pixpo.net/post315871

3.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3635

4. 健康報報 http://t.cn/REY0MlM

5.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http://t.cn/REYHf4N

 

arrow
arrow

    基因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